法國葡萄酒有今日地位要歸功__國?

即使義大利葡萄酒在國際間的地位逐漸上升,法國仍是全球名氣最響亮的葡萄酒生產國。從香檳Champagne、布根地Borgogne(法文)/Burgundy(英文)、波爾多Bordeaux,到薄酒萊Beaujolais,在台灣或許連不喝酒的人都對這幾個產地/酒款略有耳聞,法國葡萄酒之所以這麼成氣候,除了酒的品質有一定水準、行銷做得好之外,歷史因素更是決定性的關鍵。

法國葡萄酒

而某個國家,這幾百年來因為一直對法國葡萄酒有強烈需求,進而促成法國葡萄酒在商業上的大成功,在全球掀起熱潮,甚至還因為他們的口味偏好,對於法國葡萄酒的釀造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。

法國葡萄酒
風土葡萄酒源自法國布根地

這個國家,你猜到了嗎?就是炸魚薯條和足球流氓的發源地,英國。

就愛波爾多

這整件事情,要從一樁英法聯姻說起。

在那遙遠的西元1152年,法國女爵愛蓮娜(Eleanor of Aquitaine)嫁給遠房表哥亨利,兩年後亨利成為英王,愛蓮娜就變成王后。愛蓮娜本來就在波爾多坐擁大片土地,她嫁給亨利後,那些酒區即歸英國王室管理,在此背景的推波助瀾下,英國王公貴族飲用波爾多葡萄酒的風氣日漸興盛起來。

當時的波爾多紅酒顏色比較淡,英國人暱稱其為Claret(由「clear」清澈之意演變而來)。時至今日還是有人叫波爾多紅酒Claret,但此Claret和彼Claret,早已大不相同。

就這樣,大批大批的波爾多紅酒,不斷從法國被運往英國的港口。

英國教堂
這座位於英格蘭劍橋北郊Ely市的聖瑪莉教堂建於13世紀,也就是說,這座教堂存在時,波爾多紅酒早已是英國貴族的生活必需品

貿易上的密切往來,改變不了英法兩國在政治上是宿敵的事實,從1337年打到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,切斷了兩國的貿易,仗在打,葡萄酒還是要喝,這下子沒Claret可喝的英國人,只好轉而物色其他國家的葡萄酒,葡萄牙的波特酒Port和西班牙的雪莉酒Sherry就在那段期間取代了波爾多酒。(波特酒雪莉酒有機會再專文聊聊。)

仗打完,英法貿易再度恢復,即使斷貨100多年,英國人對波爾多的喜愛並未減低一絲一毫。後來為了因應需求,17世紀時,位於波爾多的梅多克Médoc這塊沼澤地在荷蘭工程師的努力下,排水成功,搖身變成葡萄園,如今早已成為聞名全球的波爾多子產區。

而英國人為了更妥善保存他們鍾愛的波爾多酒,也造出了用來裝酒的玻璃瓶(愛情的力量真偉大),使葡萄酒與氧氣隔絕,避免氧化變質。這也大約發生在17世紀。

當今波爾多葡萄酒在全球的熱潮,如果要追本溯源,就是幾百年前由英國人帶起來的。

香檳本無氣

最初,香檳只是產自法國香檳區的靜止葡萄酒,沒有滋滋作響的氣泡。

Dom Perignon
香檳據說是17世紀末由一位名叫Dom Pérignon的法國本篤會修士發明的;創於1920年代的同名品牌香檳,今已成為全球頂級香檳的代名詞

香檳區位於北緯49度,在寒冷的冬天,葡萄酒裡頭的酵母進入冬眠狀態,待春暖花開,氣溫回升時,又甦醒過來,繼續噬食酒中剩餘的糖份,化為酒精,同時產生二氧化碳,在透氣的木質酒桶中,二氧化碳會排出,因此最終釀出來的酒,並沒有氣泡,這是香檳的原型。

後來,英國人造的玻璃酒瓶開始流行,法國香檳區釀酒人也拿來裝酒,在密封的酒瓶裡,冬眠甦醒後的酵母繼續吃糖,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,二氧化碳被困在瓶子裡出不去,就形成了氣泡,當愈來愈多氣泡累積,產生過大的氣壓時,就會把玻璃瓶撐爆,為釀酒人帶來巨大損失。隨著時間,英國人製作酒瓶的功力愈來愈高強,他們已能造出能抵抗巨大壓力的厚體酒瓶。

玻璃瓶
如果沒有玻璃瓶,葡萄酒不會是我們今日所熟悉的樣貌(Image by Jakub Luksch from Pixabay)

香檳區釀酒人使用了加固型玻璃瓶裝酒後,酒瓶不再爆開,但當葡萄酒從法國運抵英國時,過程中因季節變換氣候轉暖、二氧化碳冒出,而使原本的靜止酒變成了氣泡酒。對於香檳區的釀酒人而言,含氣泡的葡萄酒可是不折不扣的瑕疵品,但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,英國人就愛這一味。

17世紀下半葉在英國大受歡迎的帶氣香檳,後來也紅回法國,形成一股命定般不可逆的氣泡酒潮流,直至今日。

相愛相殺

英法兩國雖從古至今就經常互看不順眼,但在推廣法國葡萄酒這件事情上(即使只是無心插柳所致),英國可是最大功臣,法國實在應該心存感激。

酒後勿開車 未成年勿飲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