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個禮拜前,在托托尼茲丘陵區品完小農葡萄酒之後,朋友帶我去吃飯。
菜單上最吸引我的就是蛤蜊麵。
西餐印象
我對西餐最早的印象是牛排。小時候,我家附近有好多家牛排館,偶爾爸媽會帶我們去吃,滾燙的鐵板上除了有牛排,還有荷包蛋、麵條和三色豆(紅蘿蔔丁、玉米、青豆),滋滋作響。旁邊還附有玉米濃湯、餐包和用軟質白色塑膠杯裝著的微甜冰紅茶。
後來,再長大一點,我記得每個禮拜五晚上,我們全家都會開車到中壢去吃牛排,排餐的基本樣式差不多,不過濃湯上面覆了一層酥皮,很高級的感覺。
記憶中,義大利麵不在我兒時認知的西餐名單上。一直要到唸高中的時候,有一次校慶舉辦園遊會要擺攤賣吃的,我們這組決定賣義大利麵(決定的那個人一定不是我,因為我當時對義大利麵一無所知),媽媽去超市買了幾包色彩繽紛的螺旋麵,煮好之後讓我當天帶到學校去,準備跟同學媽媽煮好的肉醬混合在一起,你看我們的食品生產線運作得多麼完美。
媽媽煮麵時我在旁邊看,我什麼細節都記不得,只記得那一鍋麵媽媽煮了好久好久,那是我當時對義大利麵唯一的印象。
上了大學之後,我才開始大量接觸義大利麵,校門外僅僅一條街上,就有好幾家義大利麵店,一天裡午餐晚餐都吃義大利麵是很常有的事。
我小時候吃的牛排,雖然牛排本身是西餐,但其他配菜都是台灣牛排館業者受到和風洋食影響之下的發想,你若去看西方國家吃的牛排,別的國家不說,就說我比較熟悉的義大利吧,他們吃的佛羅倫斯火烤丁骨,就不多不少、老老實實的一塊丁骨牛排放在一個盤子上,什麼配菜也沒有,你要配菜得另外點,而我們台灣人喜歡餐盤上豐富繽紛,而且營養要完整,牛排和蛋是蛋白質、麵條是澱粉、三色豆是含有纖維質的蔬菜,附有濃湯一方面是符合和風洋食套餐裡含湯的邏輯,另方面也因為我們吃正餐本來就習慣喝湯,紅茶是給小朋友解飲料饞的,小時候我們家裡不買飲料,只有特殊節日或上牛排館才能喝到,每次喝到都特別開心。(台產的紅茶,最早由日本人從印度阿薩姆將茶苗引進,主要種植於日月潭,紅茶在台灣一直被視為西式飲料,也難怪會跟牛排搭在一起。)
牛排如此,我大學時期吃到的義大利麵,也充滿了日本遺風影響下的台式發想,當然,這點得等我後來吃到義大利的義大利麵,才恍然明白。
青醬文化衝擊
在義大利,青醬麵就名符其實是青醬加麵,不含肉類。松子是碾碎了攪和在青醬裡的,吃得到松子香,嚼不到松子粒,但我唸大學時吃到的青醬麵,除了松子粒粒分明之外,還有滿布在麵上多汁可口的雞丁,青醬麵這般華麗的視覺形象,一直深印在我腦海很多年,你就不難想像,當我在義大利吃到這裡的青醬麵,看到那盤麵的第一眼時,內心受到的文化衝擊有多大了,一方面是覺得好單調啊,另方面是終於明白原來我以前吃的義大利麵是所謂的無國界料理,跟義大利人吃的完全不一樣。
除了麵上的鋪料不同之外,湯汁的濃稠程度也不一樣。印象中唸大學時吃的義大利麵,每次吃到最後,盤底通常會留有一層清爽(水多於油)的湯汁,以蛤蜊麵為例,麵吃完可以把盤子舉起來稀哩呼嚕把盤底湯汁喝個精光(優雅一點的,也可用湯匙舀光),那湯汁其實就是暖心暖胃的蒜頭蛤蜊湯。
至於義大利人做的義大利麵,用來炒香蒜頭、荷蘭芹和蛤蜊的橄欖油用量很大,所以最後炒出來的鋪料是油遠遠多於水的,蛤蜊湯汁的質地比較像油質的醬(如果你有機會親眼看到義大利人做菜時倒橄欖油的豪邁,你就會明白我說的「油質的醬」了)。儘管湯汁質地不同,儘管橄欖油和荷蘭芹的香氣很歐洲,但每當在菜單上看到蛤蜊麵時,我幾乎都還是會點來吃,只因為蒜香蛤蜊最接近台灣味,即使少了九層塔,也還是最能撫慰我的亞洲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