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最愛喝的葡萄酒是義大利Barolo還是法國布根地紅酒?無論是哪一種,當今市面上絕大多數的葡萄酒都是以歐亞種(Vitis vinifera)釀酒葡萄釀成。分別用來釀Barolo和布根地紅的Nebbiolo和Pinot Noir是兩個不同葡萄品種,但它們同被囊括在歐亞種這把大傘底下。
這些葡萄,雖說是歐亞種,葡萄藤的根部卻都被「調包」過:歐亞種藤莖嫁接在美洲種(Vitis labrusca)藤根上。為何要這樣大費周章?為何不直接種植整株歐亞種?故事要從1860年代說起。
葡萄殺手根瘤蚜
在那個歐美釀酒風氣極盛的年代,葡萄藤株經常在這兩大洲之間交流著,但當時檢疫的意識普遍不高,1850年代,隨著一批批植物學家把美洲種葡萄株帶到歐洲,也一併將世紀葡災禍首「根瘤蚜Phylloxera」給帶了過去。
1866年7月,正值北半球釀酒葡萄生長季,法國南部Arles一帶的Saint-Martin-du-Crau葡萄園中的綠葉卻大規模轉紅,長得好好的葡萄果實也開始枯萎,這個現象後來甚至向北蔓延到隆河谷地的葡萄園,受波及的葡萄藤全死光,沒了葡萄就釀不成酒,當時全法就業機會有1/3是釀酒業提供的,法國政府眼見事態嚴重,就任命Montellier大學植物學系主任Jules Émile Planchon著手調查。
Planchon教授發現那些死掉的葡萄藤,根部爬滿了一種黃綠色小蟲(也就是根瘤蚜),它們靠著吸食葡萄藤根莖裡的汁液維生,而為了吸汁,根瘤蚜得先從自身分泌一種液體到藤根裡,將其軟化,那種液體對葡萄藤而言有毒,葡萄藤就在中毒和汁液被吸乾抹盡的雙重折磨中死去。
儘管Planchon教授成功發現根瘤蚜,卻遲遲找不出除蟲解方。
後來有位名叫Louis Faucon的葡萄農發現放水淹沒葡萄園的土壤,能淹死根瘤蚜,在Planchon教授的背書下,許多葡萄園紛紛採行這個做法。但並非所有葡萄園都有近便的水源可用,為了拯救法國的釀酒業,還是得想想其他辦法才行。
痛苦哀嚎的可不只法國釀酒業,這時根瘤蚜已幾乎把歐洲、澳洲和美洲的歐亞種釀酒葡萄藤全殺光。
砧木嫁接
這場世紀葡災引發美國植物與昆蟲學界高度重視,他們發現這種害蟲雖來自美洲,卻不會侵害美洲種的釀酒葡萄藤,最終在昆蟲學家C. V. Riley和Planchon教授的努力下,將歐亞種藤莖接在美洲種藤根上的砧木嫁接法(rootstock grafting)就此問世。
或許你會問既然美洲種能抵抗根瘤蚜的侵害,那為何不直接種整株美洲種葡萄藤就好?這是因為美洲藤種出來的葡萄風味不如歐亞種的好,並非理想的釀酒選擇。
隨著時間演變,砧木嫁接也由原本只是預防根瘤蚜,延伸到具有抗旱、抗極端酸鹼土壤、抗蕈害等功能,酒莊在跟育苗所買苗株時,可根據自家葡萄園所處的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砧木。
除了葡萄藤冬季修剪外,我也把砧木嫁接列入我的bucket list裡,如果要排名的話,我想,砧木嫁接會排在比較前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