咦?軟木塞上有結晶

你曾在軟木塞上看過一小顆一小顆結晶嗎?那是什麼?軟木塞上有結晶的葡萄酒還能喝嗎?

軟木塞上的結晶
軟木塞上的結晶較常見於年份較老的葡萄酒

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結晶本人:酒石酸鹽tartrates吧!

葡萄酒裡的酸

葡萄酒的成分裡,有0.6-0.9%是酸,其中酒石酸(tartaric acid)和蘋果酸(malic acid)這兩種酸就佔了9成以上,而形成軟木塞結晶的主角,就是酒石酸。

酒石酸
白葡萄酒所含的酸通常比紅葡萄酒多一點

釀酒過程中,在葡萄所含的酒石酸作用下,會自然產生一種名叫酒石酸氫鉀(potassium bitartrate)的化合物,這種化合物溶解度低,容易形成結晶,釀畢裝瓶後,若存放在低於攝氏10度的環境中,結晶的量會增加,隨著酒液附著在軟木塞下緣。

同樣在釀酒過程中自然形成、隨著低溫形成結晶的,還有酒石酸鈣(calcium tartrate)。

酒石酸氫鉀和酒石酸鈣都算是酒石酸鹽的一種,在葡萄酒中,前者產生的結晶遠較後者常見,但兩者都對人體無害,既然無害,釀酒人又為何設法極力避免葡萄酒中結晶的產生呢?

原因很簡單,就只是因為那些結晶「樣子不好看」,這好比菜市場裡樣子醜的蔬果往往賣不出去,醜可不代表難吃或比較不營養,這道理誰不懂?但視覺取向的我們,就是不買單。

為了「美化」葡萄酒,去除礙眼的結晶,釀酒人通常會使出以下招數:

將錯就錯一網打盡

既然低溫會導致結晶大量形成,就乾脆在釀完酒時,把酒冰上幾個月,刻意讓結晶形成,之後再將其全數濾除。(此為冷卻定質法cold stabilisation。)

有省電費考量的酒廠,會直接往釀好的酒裡加入酒石酸氫鉀粉末,加快結晶化的過程,之後把酒液冷卻至攝氏0度,兩小時過後,濾除結晶。

正負極相吸

將帶電、具負極性的薄膜(electrically charged membrane)置於酒液中,吸附酒石酸鹽中正極的鉀離子和鈣離子,後將其移除,便再也形成不了結晶。(此為電滲析法electrodialysis。)

木材纖維

羧(ㄗㄨㄟ..什麼鬼發音)甲基纖維素鈉(CMC)這種化合物提煉自木材,將其溶液倒入葡萄酒中,可抑制酒石酸鹽結晶的形成達一兩年,適用於即飲型白葡萄酒。(CMC在紅酒中易與單寧作用,產生使酒色渾濁的雲霧效應。)

偏酒石酸(metatartaric acid)

在葡萄酒中加入偏酒石酸,可與酒石酸鹽中的鉀離子和鈣離子結合形成溶解度高的物質,進而避免結晶形成。缺點是當葡萄酒存放環境的氣溫高於攝氏25度時,偏酒石酸會變得不穩定,可能使葡萄酒變質。此法適用於即飲型紅酒。

結論

上面這些方法,除了冷卻定質法和電滲析法,都必須往葡萄酒裡額外添加化學物質,說實在的,與其喝往裡頭加東加西的葡萄酒,我倒寧願喝有結晶的葡萄酒,畢竟那是自然產生的物質,且對人體無害。

看完這篇文章後,下次當你開瓶看到軟木塞上有結晶時,你還會覺得那是礙眼的異物嗎?還是你會改觀,把它視為葡萄酒的一部分呢?

酒後勿開車 未成年勿飲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