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酒在喝什麼?

2024年11月我跟台北某wine bar老闆聊到自然酒時,他說他認為現在台灣在喝自然酒的人,多數都是跟風、亂喝。

如果把這句話視為批評,會覺得是在暗指喝自然酒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喝什麼,只因自然酒這個名字聽起來很酷,就覺得喝了就能跟這個酷沾上一點邊。

但如果用比較開放的心境來看待這句話,其實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讀。

跟風,表示自然酒形成了一股風潮,引發很多人跟隨。現代葡萄酒的發展已經好幾百年,該被帶起來的風潮,其實都被帶得差不多了,要有新的風潮出現,並不容易,所以我認為,面對自然酒風潮,我們無論如何都應該正面樂觀看待,葡萄酒這個全球飲用量年年在下降的酒飲,如果沒有新的風潮出現,在啤酒琴酒清酒威士忌的夾殺下,處境將會更加危險。

所以,有人跟風、有風可以跟,對種葡萄的農夫、到釀酒師、再到賣酒的商人來說,都是好消息。

再來是亂喝。

亂喝的意思就是完全不甩產區和葡萄品種,喝下去就對了。

在我看來,自然酒除了亂喝,其實也沒有別的喝法了。Dario Prinčič的Sivi使用Pinot Grigio灰皮諾釀成,我寫的〈Dario Prinčič酒莊的Pinot Grigio橘酒〉這篇文章裡,提到的風味有李子、溫桲、山楂、青草、胡椒和紅茶,跟傳統灰皮諾桃梨甜瓜等味道,八竿子打不著關係,喝者於是從品種特色的桎梏中完全解放出來。西北義Ricci小刺蝟酒莊的海岸一點橘Il Giallo di Costa橘酒,因為浸皮90天的緣故,把Timorasso葡萄為人熟知的熟桃礦石風味轉變成截然不同的杏桃乾和糖漬柑橘,既然判斷不出品種是Timorasso,就更不可能判斷這酒是來自於以種植Timorasso為主的西北義托托尼茲丘陵區。

拋下品種和產區的包袱,喝者只管聞到什麼香氣、喝到什麼味道,喜歡、對味就好,這跟喝啤酒和威士忌的體驗,恰恰吻合。

在台灣,當問一個人有沒有在喝葡萄酒的時候,我頗常得到這樣的回答:是有在喝,但我不太懂,所以喝得不多,我比較常喝威士忌。

這句話所隱含的意思是,葡萄酒要懂才能喝,但威士忌不需要(因為我相信這樣回我話的人,十之八九也不是因為有在研究威士忌才喝的),同樣的道理也可用在啤酒上,我相信在台灣懂得品啤酒才喝啤酒的人應該不到1%吧!

就是在這個亂喝的大前提之下,啤酒和威士忌成了台灣酒飲消費的大宗,而葡萄酒,多少人抱著只是想選瓶酒來喝的心情走進超市或酒專,但一看到眼花撩亂的國家和產區,就開始驚慌失措,只能頭也不回地移步到隔壁櫃,抓一手啤酒就走。

葡萄酒與生俱來且難以抖落的「門檻感」和「儀式感」,是它最迷人的魅力,卻也是阻止它吸引更廣大客群的致命傷。

好在,這些門檻和儀式,一旦進入自然酒的範疇,全盤不適用。

自然酒 natural wine

品種產區門檻儀式全都無所謂,只要酒標看對眼了,就納入囊中,這也正好印證了自然酒的酒標設計為什麼總是色彩鮮豔、搶眼。

甩掉包袱的喝法,可能使自然酒成為重振全球葡萄酒產業的火車頭,就連很多只喝傳統派葡萄酒、鄙視自然酒的人,恐怕也無法否認這個事實。

進一步了解自然酒👉📝自然酒是什麼酒?🎬自然酒是什麼?

酒後勿開車 未成年勿飲酒 Drink responsibly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