葡萄酒釀好之後,得先經過澄清(fining/clarifying)的程序,才能裝瓶販售,這就好像電影拍完之後得經過後製,才能出品問世,到位的後製能幫電影大大加分,而適當澄清後的葡萄酒,除去了雜質,能帶給消費者更美好的飲酒體驗。
不過,釀後澄清的作法,遭到自然葡萄酒(natural wine,關於自然酒,可參考我之前寫的《自然酒到底是什麼酒?》)界的質疑,他們認為葡萄酒在消費者面前,應以本色呈現,釀出來是什麼樣子就維持原樣,之後即使隨著時間變色、變濁,也都不應著手干預,這樣才能忠實呈現葡萄酒的風土原味。
此一觀點當然受到傳統葡萄酒界的反擊,他們認為適當的干預絕對必要,當一款紅酒的單寧剛硬到把精彩紛呈的果味給徹底覆蓋過去時,消費者一喝,除了澀味什麼也嚐不出來,這樣又怎能說是完美呈現了葡萄酒風土呢?
諸如此類的爭辯永遠不會結束,他們儘管去爭,我比較感興趣葡萄酒的釀後澄清是怎麼一回事。
澄清原理1:正負極相吸
皂土(bentonite)
葡萄所含的營養素,不外乎水果中常見的纖維質、礦物質、水分和糖分,除了這些,葡萄也含少量蛋白質。葡萄釀成酒後,蛋白質便自然存在於葡萄酒中,即使量不多(根據美國食藥署的資料,每100克葡萄酒含0.1克蛋白質),還是有可能在某些條件下(如保存溫度較高時)產生雲霧效應(hazing),使葡萄酒看起來濁濁的,這在白酒中尤為明顯。
混濁的葡萄酒賣相不佳,釀酒人通常會在釀好的酒液中加入皂土化濁為清。
除了葡萄酒中的蛋白質,皂土也能吸附膠狀物質(colloids)。歷經長時間桶中培養的紅酒,顏色漸漸變淡,脫落下來的色素,便會形成這種膠狀物質,懸浮在酒液中。膠狀物質呈正極,以皂土吸附去除相當理想。
蛋白及黑白粉末
當紅酒裡的單寧過於強勁,白酒裡的氧化風味過強、且顏色轉為不討喜的褐黃色時,釀酒人會在酒液裡加入蛋白、不可溶性塑膠粉末PVPP或黑炭粉,同樣利用正負極相吸的原理,將這些物質吸附,而後以沉澱法去除。
葡萄酒一旦使用牛奶酪蛋白或雞蛋白進行澄清,就脫離了純素(vegan)行列,而使用吉利丁或魚膠者,也不再能稱為素食(vegetarian)葡萄酒。除了葷素之別,使用動物性蛋白當中的酪蛋白、雞蛋白或魚膠時,因奶、蛋和魚都是過敏原,也必須註明於酒標,以利消費者識別。
補充一點,雞蛋白有粉末及鮮蛋兩種版本可使用,想當然耳,前者成本低得多。會使用新鮮雞蛋、一個個以人工敲開分開蛋白蛋黃的,都是生產名貴紅酒的酒莊(雞蛋白澄清法幾乎只用於紅酒),除了「後製」效果佳,雞蛋白也比較不會在葡萄酒中遺留下異味。(鮮蛋白澄清法可參考Youtube上西班牙Muga酒莊的短片,很有意思。)
澄清原理2:過濾
矽藻土(diatomaceous earth, DE)
薄膜(membrane)
澄清原理3:離心力(centrifugation)
上面提到的兩種原理:正負極相吸和過濾,走的都是慢工出細活路線,這對於某些年產上百萬瓶葡萄酒的大酒廠來說,速度實在太慢,他們最常使用的澄清法,就是把葡萄酒倒進離心機裡(離心力的原理,想像一下家裡的洗衣機就很容易理解),三兩下雜質就被甩光,葡萄酒清潔溜溜。
葡萄酒的澄清技術是一門大學問,這篇文章只是粗談皮毛,以後有機會再深入聊聊。
__________