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今天剛收到WSET四級文憑D3世界葡萄酒單元考試的成績單,品酒的部分我順利考過,這某種程度代表了我具備品鑑葡萄酒的能力,學習葡萄酒至今三年,能得到這樣的肯定,我非常開心。
理論上而言,評判葡萄酒品質的標準有四個:平衡、繁複度、尾韻以及鮮明度。
所謂平衡,就是酸、甜、酒精、風味,紅酒的話還有單寧,這幾個葡萄酒的結構組成元素之間,要達成理想的平衡。繁複度就是香氣風味的層次愈豐富愈好。尾韻是吐出葡萄酒之後,美好風味在口中的餘留,時間愈長愈理想。鮮明度則是香氣風味的類屬,愈能明確判別就愈好,比如若能判別出是覆盆子的香氣風味,就比只是模糊籠統的紅色漿果要好。

這四大評判標準,在品酒考試裡,針對品到的每一款酒,我們都要一一詳述。四個標準如果都很理想,就是最高品質的酒(Outstanding),只有三個理想的話,品質次高(Very Good),兩個理想,就是還不錯的葡萄酒(Good),只有一個理想的話,就是品質普通的葡萄酒(Acceptable),全都不理想的話,就是差強人意(Poor)的葡萄酒啦!
理論說完了,現在講回現實。
要把品酒理論實踐到生活中,其實也並不難,只要在喝到一款酒的時候,給自己一到兩分鐘的時間,花點心思去察覺顏色香氣風味以及那四大標準,對於這款酒的品質如何,心裡就大概會有個底。
品酒理論實踐的難,是難在分享擴散出去。
除非跟你一起喝酒的人,也對品酒(判斷酒的品質)感興趣,不然,你的整個品酒流程就只會是個很默默的獨角心理戲。
這件事情,我在去年底回台舉辦的幾場品酒會上,有很深切的體會。
我原本以為,都會來報名參加品酒會了,表示這些人一定都對品酒感興趣,所以我在WSET課堂上學到的精隨,一定可以毫無阻礙地分享擴散給他們。但事實是,一場參加人數近20的品酒會上,能遇到一到兩人對品酒感興趣,就已經很多了,其他人,主要都是來喝喝看合不合自己口味的,喝到喜歡的,設法追加,喝到不喜歡的,立刻對左鄰右舍搖搖頭、皺著鼻子說這酒實在不怎麼樣。
而那一兩個對品酒感興趣的人,也很可能會在開頭認真品了幾款酒之後,因酒精開始發揮作用,削弱了感官的敏銳度,再也無法清醒判斷一款酒的香氣風味,更別說還得去判斷平衡繁複度尾韻和鮮明度了,因而直接放棄品酒,加入其他人「不品純飲」的行列。
在一場品酒會上要那幾個對品酒感興趣的少數人,從頭到尾都進入狀況,的確有相當難度,畢竟通常只有在考試或專業評酒的情境中,才會需要把喝入口中的酒給吐出來,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酒精作用影響對酒的判斷。反之,在一般的情境中,把酒吐出來會被視為是浪費的行徑,視覺上也並不美觀,這就間接造成了品酒會或餐酒會上,即使是有心想要品酒的人,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也會開始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
不過,去年底辦的幾場餐酒會上,我還真的有遇到從頭認真品到尾的參加者,他們除了懷有一顆好奇心,還有著無堅不摧的酒量,更有著極高的酒品。
如果你問我,品酒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裡?我會說,是當品到一款客觀來說品質普通,但我主觀上卻很喜歡,或品到品質很優,我卻不怎麼喜歡的酒,這種主客觀的衝突,會讓我去思考我之所以喜歡一款酒,到底是在喜歡它的什麼。
